破繭之痛——論青年“盡快成才”之道
近期,公司組織前往聊城中醫醫院項目開展交流學習活動,項目團隊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: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僅30歲左右。古語云:“三十而立”,在這個大多數人初嘗自立的年紀,他們已然能夠在企業中獨當一面,走在同齡人的前列。交流結束后,我陷入了沉思:在當下這個崇尚速度與效率的時代,“盡快成才”對于青年而言,究竟是怎樣一種復雜的且近乎辯證的命題?
企業中的青年骨干,本就具備諸多優勢。他們朝氣蓬勃,如同初升的朝陽充滿無限活力;他們學識豐富,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;他們思維敏捷,能快速捕捉時代的變化與機遇。企業對他們寄予厚望,期待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嶄露頭角,挑起重要職責。這種期待是時代更迭的必然要求,在當今復雜嚴峻的行業形勢下,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企業迫切需要一批能夠深刻理解新時代、熟練掌握新工具、具備創新思維的年輕力量站出來,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然而,“盡快”二字卻構成了一個精巧的悖論。真正的骨干從來不是速成品,成才之路沒有捷徑可走。它需要在理論與實踐間反復淬煉,就像鋼鐵歷經千錘百煉方能堅硬無比;需要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積累智慧,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長的寶貴財富。成才的“快”,本質上是在扎實積累基礎上的質變飛躍,而非跳過必要環節的盲目追逐。若急于求成、忽視積累,即便短期內取得些許成績,也難以長久立足,最終或許如曇花一現,轉瞬即逝。
對于青年骨干的成長,我個人認為應遵循三重辯證法。首先是學習與實踐的辯證。“讀萬卷書”能讓我們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,而“行萬里路”才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唯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,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游刃有余。其次是激情與定力的辯證。青年人往往充滿干事創業的熱情,急切渴望證明自己,但更需要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堅韌品格。面對困難和挫折時,保持定力、堅持不懈,才能最終達成目標。最后是個人努力與組織培養的辯證。個體的奮斗固然重要,卻永遠離不開組織這片土壤。如何將個人志向融入社會需要,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,是成才的關鍵所在。
青年骨干的“盡快成才”絕非一場個人主義的沖刺跑,而是一場與企業發展同向同行的接力賽。唯有深刻理解這種辯證關系,青年們才能在人生旅途上,既不負青春韶華,勇敢追逐夢想,又不負企業重托,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。最終,在服務企業與社會的實踐中,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優解,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(五分公司 張雨)